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一词源于希腊语的ergon(工作)和nomos(自然法则),指工作的法则,即工作和产品的设计应该符合人的能力与习惯。人类工效学以人-机-环所构成的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把系统中的人作为着眼点,通过对人的生理、心理、感知、认知、组织等方面的特性研究,提出产品、设施、人机界面、工作场所、微气候、人员工作组织等内容的设计与优化的理论、方法、原则、步骤等,最终实现人-机-环的最佳匹配,使人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与生活。

人类工效学在人-机-环系统的研究中,经历了人适应机、机适应人、人机相互适应几个阶段,现在又已深入到人、机、环境三者协调的人-机-环系统。在系统内,从单纯研究个人生理和心理特点,发展到研究怎样改善人的社会性因素。一般认为,人类工效学的运用开始于吉尔布雷斯夫妇首先进行的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基本上是人适应机的阶段,通过对人的选拔与培训,达到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各种复杂的新式武器的产生,设计人员必须认真考虑操作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如何使机器与人的能力限度和特性相适应,促进了人类工效学的发展。随后,人类工效学在各国工业生产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1961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成立了国际工效学联合会(IEA, 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此后,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人类工效学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很多研究成果还被纳入国际和国家标准。

人类工效学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通道的正常生理值,人在工作时的姿势,人体活动范围、动作节奏和速度,劳动条件引起工作疲劳的程度,以及人的能量消耗和补充;机器的显示器、控制器(把手、操纵杆、驾驶盘、按钮等及其组合)以及其他与人发生联系的各种装置(桌、椅、工作台等);工作环境的温度、湿度、噪音、振动、照明、色彩、气味等。人类工效学还研究人的工作行为和产生行为差异的各种因素,例如年龄、性别、个人的智力和文化技术水平、工作兴趣和工作动机、性格特点、工作情绪等。人类工效学不但研究设备性能、工作特征、工作条件等客观因素,还研究人群关系、工作组织、组织文化等社会性因素。此外,人类工效学还强调人有产生错误行为的可能性,良好的人-机-环系统设计有助于减少操作人员失误,并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由于主观因素或社会性因素造成的失误。

通讯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舜德楼南529    邮编:100084
电话:010-62791205    传真:010-62794399    邮箱:office.ces@foxmail.com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10122    Copyright Chinese Ergnomics Society